学校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发掘区域资源优势,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弘扬渤海革命老区精神,凝炼了“自强不息、守正出奇”的学校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精心培育办学特色,实现了重点突破。
一、紧贴行业需求,培养航空人才
1.适应航空业需求开展专业建设。为适应我国民航业迅速发展的需要,2006年设置了飞行技术本科专业,组建了全国地方本科高校第一个飞行学院。飞行技术专业为教育部第一批“本科教学工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飞行技术专业群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建设专业群;飞行学院为“山东省民用航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通过山东省质量认证中心“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体系”认证,获得2012年滨州市市长质量奖。学校现有飞行学院、航空工程学院等5个航空类学院。航空类本专科专业(方向)达到51个。面向13个省(市)招收飞行员。学校成为中国航空学会理事单位、山东省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2.建设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建设行业认可的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组建了航空机电、航空电子、民航机务工程、航空英语、客舱安全与服务等20个航空类教学团队,飞行学院教师团队获评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加大航空类人才引育力度,学校现有航空背景的教师605人,占全校专任教师的50%以上。259人次取得FAA飞行教员、高级地面理论教员等行业执照、资质。先后聘任航空院校、航空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140余人担任兼职教授、兼职教师。东航五星机长孙乐寅担任特聘教授,国家功勋飞行员张凤仪自2006年开始担任我校顾问。
3.加强航空类专业办学条件建设。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山东滨奥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山东省航空信息技术研发基地”“山东省高校航空信息技术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通用航空运行与制造工程实验室”,拥有波音737-300飞机、塞斯纳172模拟机、“运五”飞机等教学科研平台,先后获得ATPL理论培训机构资质(航线运输驾驶员执照)、CCAR-147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机构、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考试点、CCAR-66R3版第二批实施试点单位名单、产教融合型147培训机构、无人机驾驶员执照培训、全国青少年无人机等级考试、山东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中国民航局飞行签派员执照理论考点,航空类仪器设备总值1.45亿元,有力地支撑了航空类人才的培养。
4.深度协同培养高素质航空人才。将“专业建设融合行业标准、学历教育对接岗位技能”的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双校园”“两段式”“双证融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与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等32家单位“订单式”联合培养飞行驾驶、飞行安全、机务维修、乘务等航空专门人才;与济南国际机场、青岛国际机场等合作培养安检、签派、空管等民航专门人才。与青岛、济南、东营机场建立深层次合作关系,与美国斯巴腾航空技术学院签订FAA培养协议。学生主要到中国国际货运航空公司、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服务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就业或考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等航空类院校研究生。
二、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区域特色
1.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研究。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依托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资源,构建沿黄资源共享平台,打造黄河流域(下游)生态保护研究高地。拥有泰山学者团队、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支持计划-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蓝碳固持与增汇关键技术研究”等省级创新团队5个。近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43项、省部级项目45项,其中,连续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在生态环境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2项,包括“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模式与规范”等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黄河三角洲贝壳堤退化生态系统的水分特征与植被恢复技术”等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与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奖二等奖4项。“黄河三角洲柽柳林质效评价及其林分质量提升技术”等学术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7项,科技成果转化15项,为黄河下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2.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围绕区域文化传承与创新,依托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基地等智库资源,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按照“3+1*N”的思路,推进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和首批山东社科青年人才团队建设。承担各级各类课题117项,其中,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35项,开展服务社会智库建设项目26项;出版黄河三角洲文化书库系列学术著作36部,发表论文201篇。研究成果荣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等近百项。承办“全国黄河三角洲文化战略研讨会”“黄河三角洲文化与地方文献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11场;其中,“中国乡村社会治理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被评为2017年度山东十佳社科论坛。“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文化普及教育基地”被评为首届“滨州十佳社科普及教育基地”。
3.孙子研究。深化孙子文化研究,构筑黄河三角洲文化高地。近年来,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孙子学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子课题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8项、市厅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先后编写出版《孙子兵法》类学术专著20余部、高校教材5部,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及其他各类学术成果奖励30余项。《滨州学院学报》孙子栏目被评为教育部名栏。面向全校开设的特色校本通识课程《孙子兵学与传统文化》,获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先后组织承办了十二届海峡两岸(滨州)青年学生《孙子兵法》友谊辩论赛,获教育部对台交流重点项目、山东省优秀对台交流项目。举办“孙子兵法与东方智慧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高水平学术会议及“《孙子兵法》与企业发展战略”“《孙子兵法》与领导艺术”等高级研修班,为社会提供孙子兵法培训服务,与滨州市博物馆联合举办“《孙子兵法》讲堂”活动,广受好评,积极发挥地方智库的参谋作用,为滨州市政府打造“智者智城”文化品牌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