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高教领导参考》刊发文章介绍我校学生资助工作经验做法
作者:人员机构
发布时间:2013-12-04
浏览次数:96

   近日,由教育部主管、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的《高教领导参考》在第21期(总第496期)“高校探索”栏目,刊发了题为《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之路——滨州学院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成功实践》的文章,对我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经验做法进行了详细全面的介绍,全文如下:

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之路(三)
——滨州学院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成功实践

        滨州学院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坚持将学生资助工作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资助工作育人功能,构建起了“经济上资助、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就业上指导、生活上关爱”六位一体的“大助学”体系,为学生的和谐发展助力护航,取得显著成效。
        一、 规范管理与热心服务并举
        滨州学院建立和完善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包括“奖、勤、助、补、减”和“绿色通道”、社会捐助等在内的资助体系,对学生资助工作在政策上予以大力倾斜,条件上予以充分保障,认真细致地组织实施各项工作,让资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学生资助工作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校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指导全校学生资助工作;设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开辟专门办公场所,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具体管理学生资助工作;各系(院)成立学生资助工作办公室,建立“党总支书记——学生科长——辅导员——班主任——助贷委员”五级助学网络,负责落实各项资助工作,有效保证了全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完善学生资助工作制度体系。先后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助学工作的意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细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和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管理实施细则等近30项规章制度,并以此为依据,严格评选程序,细化工作步骤,扎实做好贫困生认定和各类奖助学金评选工作,为资助工作的高效、顺畅运转提供制度保障。
        三是创新学生资助工作管理。紧扣“三个关注”即关注学生入学状况、学习过程、毕业去向,针对“四个不同”,即针对学生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和不同经济情况,推出适合每个人情况的“个性化资助方案”:对大一新生主要给予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资助;对大二、大三学生主要给予国家奖助学金及社会奖助学金资助,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对大四学生侧重于能力培养,为其提供就业指导、实习岗位等,使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近年来,该校先后为10328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办理了助学贷款手续,为60870名学生发放各类奖助学金4000余万元,学校提交的各类奖助信息准确率达100%,贷款贷出率达100%;多方筹措奖助学金,先后设立了“萧丽玉奖学基金”、“郑和国助学基金”、“浙江商会奖学金”等20余项社会资助项目,共计650余万元,实现了学生资助工作零差错、全覆盖。
        二、思想引导与心理疏导并重
        滨州学院始终把“助学、励志、成才”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指导思想,变资助资源为教育资源,在做好经济资助的同时,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强化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做到既扶贫又扶志,有效地实现了资助与育人的双重功效。
        一是强化感恩教育。大力开展感恩征文比赛、“懂感恩、知回报”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引导他们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党和国家;成立大学生服务队,定期组织获得各类奖助学金的学生开展校园卫生清理与绿化维护、送爱心到社区和街道、汽车站义务服务等活动,引导他们服务社会、奉献他人,将爱心继续传递。
        二是强化诚信教育。通过举办诚信专题报告会、播放教育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录制的《贷款助学信用助人》宣传片等,进行个人诚信知识普及宣传工作;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汇编诚信案例,举办“诚信教育月”和“我与诚信面对面”主题班会、模拟诚信法庭等活动,努力营造重视诚信、践行诚信的氛围;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助理制度、还息提醒制度、欠息欠款追讨制度、违约学生曝光制度等,把诚信教育与贷款办理、学费收缴有机结合,促使学生提高诚信品质,国家助学贷款还贷率和学生学费缴费率连续多年达100%。
        三是强化励志教育。坚持开展“校园十大励志明星”、“励志成才学生标兵”和“自立自强先进个人”评选工作,定期举办励志成才报告会和经验交流会,选树典型,有效地激发广大学生以优秀典型为榜样,刻苦学习,奋发成才;开展“自强精神激励我”主题教育活动,宣传自强不息精神,使他们懂得“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志气”,引导他们变压力为动力,化自卑为自强,直面人生,真正成为自强不息、乐观进取、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四是强化心理疏导。本着“预防为主、重在教育”的原则,在全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在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和心理测试的基础上,为所有学生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构建起了由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心理导航员、系(院)心理辅导站心理领航员、学生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心理观察员和学生宿舍心理守护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五级网络,最大限度地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
        三、学业辅导与就业指导并行
        多年来,滨州学院致力于增强资助工作的“造血”功能,既为学生提供长期、稳定的经济资助,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又注重锻炼和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就业。
        一是注重以教风带学风、以管理育学风、以榜样树学风、以活动促学风,每年召开学风建设表彰会、经验交流会,不断推进学风建设,使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态度更加端正,真正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他律”到“自律”、由“消极”到“积极”的转变。广大学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进一步坚定了他们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坚持“走近学生、走进学生、走尽学生”,深入开展每天找一名学生谈心,每周召开一次高质量的班会,每月组织一次学生情况分析会,每学期开展一次学生工作研讨会等活动,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并通过“一帮一”和“教师个别指导”、开设课程辅导班和强化班等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对学业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迎头赶上。
        三是实施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程,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并把理论、实践教学以外所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搭建“第三平台”,推进素质拓展,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同时,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平等参与实践教学和创新项目,学校划拨专项经费资助他们参加实践学习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并为其配备了成长导师,有计划地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和创新活动指导,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他们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最新动态